
一 中风
中风称脑血管意外、脑卒中,中风是其俗称。它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头号杀手。中风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,而我国高血压病人高达一个亿,可见中风发病的严峻。据统计显示,我国中风病人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;其中半数人在急性期死亡,半数人则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,如偏瘫、失语等。中风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;按疾病性质又可分为出血性(脑出血、蛛网膜下腔出血)及缺血性(脑血栓形成、脑栓塞、短暂脑缺血发作等)两大类。
二 脑出血
脑出血为脑血管破裂出血,称为血性脑卒中,也称为脑溢血。
三 脑梗死
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硬化、血管狭窄、闭塞,致使脑部血液供应障碍、缺血、缺氧,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发生缺血、坏死和软化,因而出现脑功能障碍。
四 脑栓塞
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(血液中的固体、液体、气体)随血液流进脑动脉造成阻塞,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、坏死,出现脑功能障碍。
五 生命体征
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等与生命息息相关,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表现,统称为人体四大生命体征。当机体发生病变时,这些生命体征也就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。所以,生命体征常常是发现某些疾病及判断疾病是否恶化的重要指示。
一 褥疮------卧床老人最易发生的并发症
褥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由于长期受压,引起该组织的血液发生障碍,该组织因为缺血、乏氧、营养不良而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,并形成溃烂和坏死。
㈠ 卧床老人发生褥疮的主要原因
1 意识障碍
老人卧床大部分是由于中风造成的,从而老人意识丧失或部分丧失;虽然这不是引起褥疮的直接原因,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;老人因卧床不能进行主动性活动,长期卧于某一体位,由于老人有意识障碍、感觉障碍、运动障碍,其感觉不到疼痛,只要仅仅4------6小时,老人受压部位就会出现一期褥疮。
2 局部受压
造成褥疮的直接原因是‘局部长期受压’。即长时间不为老人变换体位,这样便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受压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,最终导致褥疮。
3 潮湿、摩擦
潮湿和摩擦等物理性刺激,也是卧床老人发生褥疮常见诱因,卧床老人往往出现大小便失禁,如果老人的床铺、衣物不能保持干燥、清洁,床单出现皱折,床上碎屑很多,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,使皮肤抵抗力减弱或直接受到损伤而发生褥疮。
如果潮湿或摩擦不去除,老人一旦形成褥疮,需要治愈的时间也相对较长。
㈡ 卧床老人易患褥疮的部位
一般来说,褥疮好发生部位多在身体上承受压力的骨隆突处,也就是说,褥疮易患部位与身体各部位所承受的体重呈正比关系。此外,缺少脂肪组织的保护,脂肪层较薄或无肌肉包裹的部位,如骶尾部、肘部、足跟等部位也是褥疮好发部位;最常见发生褥疮部位是骶尾部,无论卧床老人采取的是平卧位、半卧位还是坐位。
褥疮易患部位:足跟、骶骨、肘部、肩胛骨、枕部
褥疮易患部位:踝部、内外侧髁、大转子、肋骨、肩峰、耳
褥疮易患部位:脚趾、膝部、外生殖器(男)、乳房(女)、肩峰、面颊
㈢ 预防褥疮的主要方法
1 减轻局部压力,支撑受压部位
① 用棉垫支撑受压部位
稍微翻动老人躯体,用棉垫(或软垫)支撑身体受压部位或身体空隙处,这样做能减轻局部的压力,预防褥疮的形成。
此外,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海绵褥、气垫褥等设备,都能够均匀支撑老人的体重,使老人身体重量与作用力分布在一个较大的面积上,从而减轻老人骨隆突出部位所承受的压力。
② 变换体位
变换体位,是使卧床老人骨隆突出部位交替受压,也是预防褥疮的重要措施。一般每2小时为老人翻身1次;如果老人肥胖或营养不良的,则1小时翻身1次;夜间2----3小时翻身1次;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。
为卧床老人变换体位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:
* 帮助卧床老人从仰卧位移向侧卧位(见图3)
移动前,应该观察老人的状态:
老人的病情允许老人采取侧卧位;
卧床侧的机体无疼痛、麻痹等功能障碍的表现;
翻身后对老人生理功能及各种反射功能无影响。
变换体位后还要确认老人的状态是否良好:
老人一般状态较稳定;
躯干与四肢能自然(生理)的屈曲,即保持肢体的功能位;
软枕与软垫能完全、舒适的支撑老人的身体;
软枕与软垫没有限制或影响老人的胸廓呼吸运动;
颈部、背部及四肢无过度的伸展;
改善了仰卧位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,减轻老人的痛苦;
老人皮肤清洁、干爽,老人气色良好;
老人没有坠床的危险。
帮助老人从仰卧位移向侧卧位第一步
注解:
Ⅰ 护理员将老人被子退到床尾,老人仰卧位,双手交叉胸腹部;
Ⅱ 护理员双膝微屈,重心下移,保持身体平衡。先将老人双腿屈曲,枕头移至近侧,再将左侧上臂放于老人颈下,并用肘关节支撑老人头部,右上臂放于老人的腰部,将老人上半身移至床边;
Ⅲ 然后再移动下半身。护理员左手臂放于老人臀部,右手臂放在老人膝下,将老人下半身移至床边;
Ⅳ 护理员将老人双腿向床中心方向移动,并用软枕支撑防止老人坠床。
帮助老人从仰卧位移向侧卧位第二步
注解:
Ⅰ 护理员移至床对侧,先将枕头移到床头中央,再将老人身体下侧的上肢屈曲,手心向上放于枕边;
Ⅱ 然后护理员一手扶住老人的肩部,一手扶住老人的腰部,将老人翻至侧卧位;
Ⅲ 老人侧卧后,检查老人身体受压情况,了解皮肤的状态(特别是背部、肩胛骨、骶尾部),并进行按摩,刺激神经末梢,提高神经末梢的敏感性;或用热毛巾热敷,因温热可使血管扩张,促进血液循环,同时也起到
清洁和保护皮肤的作用;
Ⅳ 调整上下肩部成一垂直线,双臂向前自然屈曲,保持正常的功能位。
协助老人从仰卧位移向侧卧位第三步
注解:
Ⅰ 脊柱与下肢呈‘<’型状态,髋关节外展,躯干前倾,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性弯曲;
Ⅱ 腹部放一软枕,身体上侧的手臂抱枕,切记,要保持老人呼吸通畅;
Ⅲ 如需两名护理员,可站在床的同一侧,一人用双臂托住老人的颈肩部和腰部,另一人托住老人的臀部和大腿,两人同时用力,将老人抬起移向自己一侧,然后再将老人轻轻翻向对侧。用软枕将老人肢体支撑好,使老人安全、舒适;
Ⅳ 老人膝部和双脚各夹一软枕或软垫。为保持住侧卧位,防止躯体后倾,背部也可放软枕起支撑作用,确保老人安全,防止老人坠床,必要时可使用床栏。
* 帮助卧床老人从侧卧位移向仰卧位
* 移动前,应该观察老人的状态:
侧卧位时,下部皮肤有无受压症状?如皮肤发红、疼痛、麻木感等,应采取对症治疗,如按摩等措施;
仰卧位时,受压部位,如肩胛骨、骶尾部、足跟等部位皮肤有无发红、肿胀的现象,或者曾经出现的此现象是否消失;
变换体位后,还要确认老人状态是否良好:
保持脊柱生理弯曲状态;
背部平坦、伸直;
不要强行使肌肉及骨骼处于屈曲或伸展位;
上肢离开躯干稍外展,肘关节呈微屈状态;
下肢(髋关节)呈10----20度分开,以扩大与床面的支撑面,保持舒适体位;
老人呼吸通畅,无不适和疲劳感;
* 帮助老人从仰卧位移向半卧位
移动前,应该观察老人状态及评估生命体征:
仰卧位时,肩、背部有无疲劳感;
老人是否出现呼吸困难、心悸、喘息等肺功能障碍现象;
该体位最具实用价值,不仅预防褥疮,还为进食、洗漱等日常生活动作所需要,并有利于排泄;
观察评估老人脉搏、呼吸、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各种反射的程度。
变换体位后,还要观察老人的状态是否良好:
生命体征正常;
老人体位安稳、支撑物舒适,如臀部固定、膝部屈曲、髁部垂直、肘部微伸等;
老人无坠床危险,这点对时而发生躁动的老人尤应注意;
生活用具摆在老人身旁,便于老人使用;
老人表现出舒适与满足。
* 帮助老人移向床头(见图6)
卧床老人有时候整个身躯向床位方向下滑,如果老人有能力协助护理员,则一位护理员即可实施;如果老人无力协助操作,则需要两名护理员同心协力、步调一致的将老人移向床头。
变换体位后,还要观察老人状态是否良好:
老人移向床头,头枕于枕上,体位舒适;
移动时,老人无疼痛及不适感,移动过程中切实没有造成老人的生理功能紊乱及机体损伤。
协助老人移向床头第一步
注解:
Ⅰ 先将枕头横立于床头,避免移动老人致撞伤;
Ⅱ 老人仰卧屈膝,双手放于胸腹部,护理员一手臂托住老人颈部,手扶老人肩膀;另一手托住老人的臀部,双腿用力,向上抬起老人,同时嘱老人用健侧脚蹬床,挺身上移。将枕头放于老人的头下,取舒适卧位。
协助老人移向床头第二步
注解:
Ⅰ 让老人用健侧身体用力,健侧手支撑床,健侧脚用力蹬床,护理员用力抬老人的患侧,两人同时用力将老人移向床头;
Ⅱ 如果护理员为两人,可分别站在床的两侧,一人托住老人的肩与腰部,一人托住老人的背部及大腿(臀部),两人同时用力,将老人抬起,移向床头。
2 避免潮湿、摩擦,减少排泄物刺激
①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
床单、被单要清洁、干燥、平整、无碎屑,作到随时清扫床铺;为了避免老人排泄物污染被褥,在床单下面铺一层人造革或塑料布,必须注意:决不能让老人直接卧于人造革或塑料布上。
卧床老人所用尿垫一定要用吸水性好、柔软的棉制品,必须做到随时更换,并且随时清洗老人会阴部皮肤,擦干后涂上爽身粉,以保持皮肤清洁、干爽。
② 防止擦伤皮肤
在给老人用便器时,一定要将老人的腰部抬起再插入便器(见图7);或者先将老人翻向侧卧位,再给予便器(见图8)。
老人使用便器时,决不可以硬拉硬拽便器,更不能使用破损得便器。便器可套上布套或垫上软布、卫生纸等,以免擦伤老人皮肤。
3 按摩皮肤,促进血液循环
在老人翻身的同时,按摩容易发生褥疮的骨隆突处,或经常用温水予以擦洗,或用湿毛巾进行局部按摩,以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局部营养不良状态。
局部按摩
将手掌大、小鱼际放在老人的骨隆突处,进行环行按摩,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
㈣ 褥疮的分期表现及处理方法
1 淤血红润期
受压局部组织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、麻木,局部组织没有
变硬,皮肤及皮下组织仍保持正常弹性,也没有表皮组织的损伤。
淤血红润期褥疮的处理方法:
此阶段褥疮不需要特殊处理,只要每天增加翻身次数,防止局部继续受压、受潮;翻身时进行按摩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即可。
2 炎性浸润期
如果受压因素继续存在,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,皮肤颜色呈紫色,受压组织变硬并产生硬结,皮肤因水肿而出现水泡,表皮出现损坏,但真皮还没有损伤。
炎性浸润期褥疮的处理方法:
次阶段褥疮,如果出现未破的小水泡,要注意:不要把水泡弄破,以防感染,并要减少摩擦,促进自行吸收;如果是大水疱,可在局部消毒后,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液体抽出,但不要剪掉表皮,然后涂消毒液、包扎或烤灯照射,以促进液体吸收。
3 溃疡期
水疱破溃,皮下组织损伤形成溃疡,可见坏死组织,并有脓液流出。在溃疡基底部可见筋膜,局部出现感染并伴有疼痛。
溃疡期褥疮的处理方法:
溃疡期褥疮需要外伤清创处理,此阶段褥疮要由护理人员进行。
4 坏死期
出现皮下组织坏死,局部感染加重,脓性分泌物增多,伴有臭味,并向周围及深部组织扩展,可达骨面。疼痛加重、难忍,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病。
坏死期褥疮的处理方法:
坏死期褥疮需要外伤清创处理,此阶段褥疮要由护理人员进行。
- 下一个:老年病的特点有哪些?
- 上一个:关于养老院的几个建议